南朝梁时,茅山曾经有过一位姓郗的高道,《茅山志》等史书上都称他为郗尊师。郗尊师的大名似已失传。据《至顺镇江志》载,郗尊师修道成功后,有两只老虎归顺了他,并随他住在茅山的良常洞中。另外,金坛清真观殿前的两棵桧树,也是他亲手植下的。
钱氏两姊妹曾在茅山燕洞修炼
据《茅山志》载,南朝梁时,女道士钱妙真曾在茅山的燕洞立祠修炼,天宝七年(748年),唐玄宗下旨在此修建燕洞宫,并亲赐宫额。
但据《古今诗话》等史书记载,在燕洞修炼的其实是钱氏两姊妹。她们追随陶弘景,终日在此吟颂《黄庭经》。有一天,洞门忽然开启,将披着白练衣的、已经得道的姐姐迎入了洞中,当妹妹也想随姐姐入洞时,洞门却自动关闭了。宋淳化五年(994年), 有位名叫夏侯嘉正的京官,或许是奉了宋太宗之命,特地从开封来到茅山,并率了五名道士前往燕洞投龙简(投龙简是一种专门给神灵写信求愿的道教仪式,求愿者 通常将求愿的内容刻在铜板上或美玉上,再将求愿信和一条特制的小金龙投放到某个被认为有灵气的地方,据说小金龙就会将信转送到神灵的手上)。当天夜里,天 降雷霆,燕洞竟被震开。此后,一位曾著过《郡齐读书志》的、名叫田霖的文人特地题诗一首,诗曰:“燕口龙泓气象清,钱贞此处有遗灵。仙兄去后师犹在,女弟回时户已扃。云片尚如披白练,泉声长似诵《黄庭》。碧桃花发菖蒲紫,留与人间作画屏。”
碧桃和紫菖蒲都是燕洞的特产,据说它们的出现也与钱氏两姊妹有关。另据晚唐名相李德裕在其所著的《平泉记》中说,生于茅山东溪的紫色之荪,相传系女仙人钱妙真所种。
燕洞宫曾屡毁屡建,直至南宋之后才渐被废。
丹阳县令曾在茅山受到天谴
据《至顺镇江志》载,唐德宗贞元(公元785—805)初年,丹阳县令王琼因为自己连续三年都升迁不成,因而牢骚满腹,愤愤不平,可是一直搞不清是什么缘由。后来,他听人说茅山有个名叫叶虚中的老道士很有神通,就特地来到茅山,送给叶虚中许多金银,苦苦哀求他向上天问个究竟。
此时已经九十来岁的老道叶虚中经不住王琼的一再苦逼,只好勉强替他向上天写了一篇奏章。奇怪的是这篇奏章还有被焚化,就当着王琼的面,随着香烟缥缥缈缈地不见了。过了一会儿,天上忽然坠下一封文书,里面全用朱笔记载着王琼在丹阳任上所犯下的种种罪行,文书的末尾如此写道:“受金百两,折禄三年;枉杀二人,死后处分。”
王琼大惊失色,失魂落魄地回去了,没过一年,就暴死在任上。
茅山曾坠下一个十余岁的小儿
宋代文人蔡祐在其所著的《竹窗杂记》中说,宣和初年(1119年), 蔡祐来到茅山,想请道士为自己打一场醮(打醮是由道士设坛,为信徒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),并顺便去拜访了家住在柳谷村(庄)的朋友陈彦吴先生。俩人在 闲谈时,陈先生告诉蔡祐,几个月前,茅山正在下雷暴雨,附近某村的天空中忽然坠下一个十余岁的小儿,这孩子两眼紧闭,全身都长着毛,还发出刺鼻的腥味。村 民们觉得很奇怪,都围上前来观看。忽然阴云四合,雷震一声,那孩子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。
陈先生还告诉蔡祐说,当地一些有学识的人认为那个小儿乃是个“雷中之物”
茅山书院曾屡建屡废
据《至顺镇江志》载,宋仁宗天圣中期(约1028年前后),有位名叫侯仲逸的先生曾经在三茅山建立了茅山书院,以教育和开化当地的民众。朝廷很赏识他的做法,特地赐给他束帛作为奖励(将五匹帛捆束在一起,叫作束帛,古代时专门被用来当作礼物)。侯先生逝世后,茅山书院因无人管理,“居空徒散”,书院所在地也被崇禧观征用了。
二百年后的宋理宗端平中期(约1235年),不再愿意在朝中为官的金坛县名人刘宰先生(曾官至知府,相当于今之省辖市的市长)复建茅山书院于三角山,但刘宰在建书院的五年后便病故了,茅山书院也因此再度被废。
淳祐中期(约1246年),总领(南宋时的总领有点像现在的军区司令)王埜得知金坛县衙中有没收来的茅山道士的田产后,遂下令让金坛知县孙子秀在茅山的营度(地名)草创茅山书院,并以其没收来的茅山道士的田产作为有关经费。
开庆元年(1259年 ),该书院的房产和田地被当地有权势的富人给夺走。咸淳七年(1271年),茅山书院迁至金坛县城之南的顾龙山,此后渐又废驰。
元时,茅山书院尚遗有房屋27间,其中含先圣庙大成殿(是专门供奉孔子的殿堂)、先贤祠(该祠专门祭祀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张载、邵雍、司马光、朱熹、张栻、吕祖谦、刘宰、侯仲逸等诸位文人先贤)、明诚堂等。当时,茅山书院中的固定资产还有:若干种竹木祭器、若干件祭服、田637.34亩(其中免官赋的田产为123.13亩)、地11.16亩,每年可收租粮25196斤、现钞九十贯。另外,茅山书院还有个“贡士庄”(贡士庄是旧时官府专设的、专门为教育部门提供经费的机构),茅山书院的贡士庄计有免官赋的田地72.4庙,每年可收租粮4754斤,钞七贯五钱。
元时,茅山书院的负责人名为山长,其职务高于县教谕(县教谕相当于今之县教育局的局长),其俸禄(收入)是县教谕的150%。
宋代有两位工部的官员葬在茅山练塘
学者赵时侃,字和仲,金坛人,系宋太祖第四子、秦王赵德芳的九世孙。史书上说他“性警敏,书过目则成诵”。 起初他是被作为皇裔被提携为武进尉的,后来自己通过科举登第,官至工部侍郎(工部是旧时总管全国各工程事务的最高官府,侍郎相当于今之副部长)、右文殿修 撰(一种官阶不高,但很受文人看重的中央级的文职官员)。赵时侃生前著有《容斋笔录》、《晬盎录》、《拙逸手编》,共一百三十卷,其逝世后葬于茅山下的练 塘。
王遂,字去非,一字颖叔,祖籍金坛,系嘉泰二年(1202年)进士,官至工部尚书。其死后,也被葬在茅山的练塘。
以上史料,均载于《至顺镇江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