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禧宗曾遥尊茅山第十七代宗师为“度师”

2020-07-22 09:45:03 来源: 作者:

在道教文化中,曾有“度师”、“籍师”和“经师”三种尊称,凡授道于己者,被称之为“度师”;“度师”的老师被称之为“籍师”;而“籍师”的老师则被称为“经师”,这“三师”在道教徒中的地位,相当于百姓的祖宗。

唐禧宗曾遥尊茅山第十七代宗师为“度师”

茅山的第十七代宗师吴法通是丹阳人,他颇有文学才华,因科举不利而来茅山,拜茅山第十六代宗师孙智清为师学道,并得其经法妙诀。据王永平在《李德裕与道教》一文中说,会昌元年(841年),孙智清曾奉唐武宗召请,前往京城修生辰斋,并奉旨建成了九层道坛以行道。而《至顺镇江志》则称,乾符二年(875年),唐僖宗曾遣使专程来到茅山,代自已受吴法通所传的上清派道经《大洞箓》,唐僖宗事后还遥尊吴法通为“度师”,并赐其号为“希微先生”。


顺便一提,在茅山的道教史中,有许多道士都曾被皇帝赐号为“某某先生”,可不能小看这种这种赐号,因为它是对该道士的最高级别的尊重与褒奖。


据《茅山志》载,天祐四年(907年),吴法通“潜入岩洞之中而化”,终年八十有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