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开宝八年(975年),宋军刚攻克金陵后,朝廷就升任茅山道士成延昭(其后来成为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代宗师)为升州的道正,也就是说,赵匡胤在刚灭掉南唐政权后,就立即承认了茅山在江南道教中的领袖地位。
丹阳籍人张绍英自在茅山入道后,就再也不肯离山,宋仁宗在得到他修真炼道的方外之论后,深感兴趣,屡次诏他入京,可他都称有病,不肯前来。宋仁宗只好遣派使者前来茅山,赐号张昭英为“明真先生”。
丹阳籍人吴元净将在茅山的祖宅改建成了明真观,并在此修真,后被宋徽宗赐号为“妙明真人”(在我国道教史中,被皇帝赐号为“真人”的道士,要比赐号为“先生”的道士少得多。因为据《淮南子》解释,只有不再受生死之累、不再有人间得失的神仙,才能被称为“真人”。茅山道士吴元净为什么会被宋徽宗封为“真人”,这其中一定有许多业已失传的故事)。据《至顺镇江志》载,吴元静常喜欢乘小船作江湖游。
丹阳籍人汤志道本是个读书人,自入道后,三十年来,天天将头发梳成翘在头顶两边的发髻,赤着脚,端坐在大茅山之顶,进行修炼,不肯离山。淳祐五年(1245年)秋,京城内外大旱,宋理宗不得不遣使者召其入京祷雨。汤志道入朝后,对宋理宗说:“陛下,雨是不需要祈祷的。”宋理宗无奈地说:“可是由于天下亢旱,朕除了请你来作法,再也想不出其他的主意了啊!”汤志道高声作答:“小臣的道法有限得很,并不足以让上天为我普降大雨。不过以小臣的本领,还是足以知道上天的想法的。小臣听说百姓是上天的赤子,陛下如果真的为黎民的生活担忧,那么大雨自然就会从天而降了。”当晚,京城内外果然大雨滂沱。宋理宗十分高兴,赐其号为“灵实先生”,并礼送其还茅山。
金坛籍人王志心,自弃家入山学道后,无论寒暑,都只穿一件道衣。他在修炼之后起身时,两袖之中常会拂出火光来。
金坛籍人司徒师坦,号空山,自幼因慕清虚,学道于茅山的崇禧观。宋理宗听说他很有道法,特地将他召至京城。果然凡经司徒师坦代为祈祷神灵的事,都能有应。宋理宗大喜,赐其号为“洞微先生”。司徒师坦回茅山后,特地在山中建造了祭祀财神赵公明的元坛,为民祈福,朝廷对他也屡有宣召和赏赐。司徒师坦觉得自己不能忘本,就向朝廷奏本,愿将自己所获取的所有钱财,换取一道加封三茅的圣旨。宋理宗深被他的行为感动,遂立即加封大茅君为“圣佑真君”、二茅君为“德佑真君”、三茅君为“仁佑真君”。
以史料,分别载于《至顺镇江志》、《丹阳县志》或《金坛县志》,但并未见于《茅山志》。